“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到未来。”

随着2018高考的结束,每年一度的大数据填志愿市场又要火热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争议。

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报考本科志愿有职业规划需求的学生大概站总高考人数的三分之一,将催生出百亿量级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潜力巨大。不过,目前愿意付费填报志愿的用户仅有3%。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纷纷打起“大数据”概念。时间财经梳理发现,除了个人型的咨询顾问以外,几乎所有高考服务机构均宣称“通过大数据分析海量信息,辅助完成志愿填报决策”。

部分业内人士告诉时间财经,大数据高考志愿填报行业门槛低、成本少,但相对收益巨大,“做得好的,一个人每年即可完成百万的营收”。但目前大数据填志愿,在信息整理分析方面比以前效率有所提高,实际应用上更多还是一个噱头。

乱象

在电商网站搜索“高考志愿+大数据”,可以查到数百卖家提供服务,从电子版的智能高考志愿填报卡,到纸质书《大数据报志愿参考》等不一而足。所售服务或产品的价格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相比之下,线下的填报志愿服务在线上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一对一的专家咨询,价格甚至能卖数万元不等。

苹果商店搜索“高考志愿”,可以看到50多个提供相关服务的应用,多数在介绍中均表明“智能填报”“大数据分析”等字眼。

时间财经随机从电商网站搜索结果中选择几家浏览咨询,发现各家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根据考生输入的资料,自动测算录取几率、排序筛选院校和专业、自动分析志愿表合理性,稍微丰富些的加入职业发展分析、就业前景分析等等。

就智能分析所依据的大数据来源,时间财经以北京考生家长身份咨询,部分公司客服直接不予回应或称“不清楚来源”,或含糊回应称数据来源权威,“都是考试院合作出来的数据,你在外面查不到”。但据北青报近期的报道,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明确否认跟任何社会性企业或机构合作。

一位前高考志愿填报行业创业者向时间财经解释,历年高考数据、院校招录信息等,都是线下的教育咨询机构通过相关渠道购买而来。这些线上App、智能系统的数据库是把以前线下机构拿到的数据搬到网上,“比较认真的可能还会核对整理,很多可能找些大学生兼职直接传上去”。

这样的后果是各家系统数据可能互相矛盾。时间财经留意到,在电商平台上的商品评论里,不乏有对“数据打架”疑惑的留言。

关于这些提供填报志愿大数据分析的机构资质也鱼龙混杂。根据卖家介绍页面的信息,通过天眼查系统查询,除完美志愿、优志愿等少数几家背后的公司可以跟人工智能、大数据扯上关系,其余多为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机构乃至图书公司等。填报卡的售卖者中,更有大量的个人卖家。

云择校App前合伙人汪海峰告诉时间财经,高考志愿填报行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一个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每年一个人只需工作一个月,即能通过填报咨询获得百万的丰厚回报。这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线下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咨询机构、经验丰富的老师、招生工作人员等,均能参与分一杯羹。各地政策不同,又让实力参差不齐的参与者都有生存空间。

于是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就出现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原来冗杂的数据分析比对,又能通过程序直观呈现,吸引了更多入局者加入。一家本来跟行业无关的机构,通过购买数据和软件系统,也能宣布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填报志愿分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平台中唯一售价国外的高考志愿填报卡是“优志愿”的产品,但累计售卖为0,打开商品详情页,却是欢迎填报志愿机构老师加盟的广告。

营销神器?

时间财经了解到,目前高考志愿填报行业本身并无准入门槛的要求,也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具体到大数据在这个行业的应用上,更多成为一种营销手段。

也有主业为人工智能的公司加入这个领域。基于大数据、专注认知智能分析的广州爱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iPIN就是其中之一,其旗下的完美志愿App是高考志愿填报领域排名靠前的应用。该公司创始人杨洋是“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更靠谱”的坚定支持者。

杨洋的理由是,高考填报志愿决策需要的信息量和计算分析能力,远非普通人能够承受。他把填报志愿决策分为四个步骤: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专业测评工具、获取和分析巨量的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依照历史数据和招生计算估算录取概率、分析复杂的录取规则找出最优选择——每一个步骤都在大数据分析的范畴。

但杨洋也承认,虽然累计超过400万用户通过完美志愿辅助填报志愿的决策,但整体付费率很低,公司并没有实现盈利。线上的大数据分析挣不到钱,这与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参与者丰富的利润形成对比。

2016年被上市公司立思辰2.85亿收购的百年英才是一家高考升学咨询服务机构。百年英才CEO韩雪同样认同大数据算法在录取信息整理方面的作用,但她认为在政策变化、考生意愿方面,人工智能是无能为力的。

该公司同样有立足于大数据分析的线上产品,通过线上的免费评测为线下倒流。线上不盈利,但线下产品收费,线下的产品收费,一对一顾问辅导,完成一位客户的咨询,收费在7000元左右。线上的大数据分析,仍然是营销工具的作用。

著名的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晨雾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未来的发展是专家填报和人工智能填报相结合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填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前文提到的业内人士表示,高考填报市场的前景、大数据在此领域的应用前景都很明显。但在目前高考相关数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形下,机构平台缺乏一个庞大、权威、更新及时的联网数据库。目前所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都还在起步阶段,高考志愿填报领域更没有明确的大数据分析方式。再加上高考升学咨询市场的无序现状,大数据正被高考志愿的参与者当成一个营销神器来使用。

大数据填报志愿还面临的一个悖论:假设数据分析足够精确,可以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低,就先出现很多使用了该工具考生报考,反而会把分数抬高。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到未来。当考生依据数据做出选择时,就会改变这个数据未来的状况。”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对多数毫无算法技术积累的参与者来说,借助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就如同“电脑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