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常转换, 考生应理性
教育部近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江苏46所高校新增111个本科专业,其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97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4个。撤销本科专业11个。
新增专业,“大数据”继续领跑
新增备案专业和新增审批专业都是新增专业,但不同的是,新增备案专业是教育部现有专业目录中已有的专业,只是有新的高校增设。
新增备案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无疑风头正劲,江苏共有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10所院校新增该专业。而仅次于该专业的是机器人工程,江苏共有江苏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9所高校新增此专业。另有江苏大学、常州大学等4所高校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
有的新增专业更显区域和院校个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杜景林说,该校新增的两个备案专业,都结合学校所处的江北新区的发展战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江北新区的芯片产业培养人才,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则面向江北新区的卫星导航产业。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操太圣介绍,新增专业背后,各高校的考虑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其原有学科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新增专业,吸引更多的生源。有的是对现有学科的‘置换’,停办发展空间受限的专业,重新申请新的有生命力的专业。还有一些就是‘新瓶装旧酒’,用相近学科的资源,包装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名字。”
全新专业,人工智能最火
新增审批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现有的专业目录里没有的。新增审批专业中,人工智能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数量全国分别有35所和25所,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江苏14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真正意义上的新专业一共有9个。其中的5个均为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专业,分别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各有侧重。南农大教务处处长张炜介绍说,该校人工智能专业今年开始招生,计划招20人至30人左右。人工智能专业(农业领域)着眼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科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业人工智能领域专门人才。杜景林介绍,该校人工智能专业依托气象行业,目前智能天气预报领域已经是热点发展方向,南信大与墨迹天气等气象公司都有合作,致力于培养未来气象服务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今年我省还新增5个全新专业,分别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南京林业大学的家居设计与工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音乐治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这些首次开办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需求的空白。杜景林表示,设置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国家防灾减灾的需求,满足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需要。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荔坦言,音乐治疗在国内并不热,但2007年试开音乐治疗方向后,发现毕业生受到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康复机构的广泛欢迎,“这也是将学校现有的音乐学学科与学校特殊教育的特色相融合”。
有进有出,冷静看待专业冷热
近年来被撤销的专业,有不少属于当初被热捧的专业。比如各大高校撤销的专业,同样以信息技术类为主。服装与服饰设计共有17个,教育技术学共有13个,信息与计算科学共有12个,产品设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有11个。
今年江苏撤销的本科专业有扬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南京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
部分专业撤销和社会发展有关。不仅仅是淮阴师范学院,多所高校其实已陆续撤销教育学本科专业。“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为例,该专业主要是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人才,本科就业率不高。招的一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不大。”一所高校相关人士透露,一些教师对信息化的应用认知仅停留在多媒体上,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已经落伍。“专业撤销不代表相关专业知识不再进行传授,能够真正应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在未来可能是每个教师的必备技能。”
专业裁撤的背后,也是高校重新定位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洗牌”之举,有的则是对过去申报专业随意性所产生遗留问题的修正。“过去有学校拼凑相关资源申报成功,但办学过程中问题不断显现。”操太圣说,如果不顾自己学校的办学能力,仅仅因为看到一个新兴发展方向,跟风上马新专业,这样的办学实际上充满风险。“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时候要进行认真筛选,不能因为是新兴学科而放水,应更多地考虑学校已有的基础和实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杜绝赶时髦的心理,有了新专业发展必要的支撑条件后再去确定新专业。”
市场对于专业的反馈有滞后性,纯粹奔着热门领域可能会失望而归。“社会发展速度急剧加快,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很快会被新的现实需求所淘汰,期望学生在校就能学够与他专业对口的知识并不现实。”操太圣建议,考生和家长都应该理性看待专业冷热,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广泛地涉猎,打好基本功,将来在面对不确定的社会环境的时候,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变通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