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第一股的医渡科技(02158.HK)上市以来表现抢眼,引发市场对医疗大数据产业的热情。
这是否意味着医疗大数据领域风口已至,商业变现模式已成?对此,一些医疗专业投资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发展还处于早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我国医疗大数据市场规模(按销售额)从29.8亿元上升到78亿元,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从793亿元上升至1456亿元。
该领域信息化投资构成排名依次是数字化营销投资、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投资、RWE(真实世界数据)投资、医院IT投资及政府IT投资,分别占比50.5%、19%、14.2%、12.8%、3.5%。
将医院IT投资作为主阵地的医渡科技,其招股书提到,“自主研发的YiduCore服务医院超过300家(涵盖超过70家三甲医院),处理及分析来自3亿多患者的超过13亿条医疗记录。”
而其财务情况显示,“2018~2020财年,企业录得总收入分别为2272.7万元、1.02亿元以及5.58亿元,近两年营收增速达348.9%和447.1%。”
医渡科技的这一主要业务收入模块成熟与否?二级市场给予的反应是否理性?
“从上市首日股价来看,资本市场显然比较看好。不过,现阶段医疗大数据市场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未来情况还要观察。”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作为医渡科技这类企业的目标客户,医院的数据运营诉求能否被满足?
对此,沪上一三甲医院信息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有众多信息化系统,除了基础的HIS(医院信息)系统,还有做检验会用到的LIS(实验室信息)系统,做检查会用到的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以及手术麻醉系统等。”
面对企业型合作方,医院显然要更为谨慎。“医院对数据方面会更看重安全、准确、稳定且持续更新。”该负责人表示,“比如,数据处理需要精准且调用快捷,一旦共享则一定要保证安全。”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绝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会由外部公司承接,各类信息数据均会留在本地服务器上,不会外传到第三方机构或平台。
“第三方公司把医院的内部数据传到外面(外网),医院通常会很敏感,除非是传到政府主管单位等。”该负责人称,“实际上,医疗大数据在将来由某一政府平台去运营才比较可行,一些政府部门也正在成立相关大数据公司,第三方服务商想做C端患者的数据很难。”
大数据价值待挖掘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31个区域164家医院中,仅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6家医院获评五级乙等。
“医院大数据相对定期采集、处理相对规范、应用相对成熟,是卫生健康部门、医保部门、商业机构开展行业治理的首要选择。”中国价值研究中心主任梁嘉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发现,除了医疗机构大数据外,健康领域的大数据来源还包括公共卫生大数据、健康管理大数据、医疗保障大数据、商业保险大数据等。
“近年来,尽管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实际利用率不太理想,难以形成‘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的健康绩效。”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嘉琳这样告诉记者。
梁嘉琳表示,“一方面,卫健部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医保部门的‘医保大数据’、经济部门的‘医药产业大数据’互通共享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来自智能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及血糖仪)的海量健康数据,在维度、精度、实时性、稳定性等方面难以达到医疗级应用,仅起到预警功能,难以用于临床诊断治疗。”
比如,目前以提供健康码为主要功能的“健康云”系统和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这两块主要还是信息化,不是大数据本身。”赵衡告诉记者。
而来自智能监测设备的海量健康数据,由于在维度、精度、实时性、稳定性等方面难以达到医疗级应用,“无法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梁嘉琳称。
“临床大数据终究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训练绕不过去的坎。” 梁嘉琳表示,“大部分原始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集中化、标准化、智能化程度较差,需经过数据归集、清洗、数据脱敏、数据标注等额外环节,导致算法模型训练的耗时过长、成本过高。”
商业变现是医疗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投资人的看法如何?
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理李秋实认为,医渡科技服务所涉及的300家医院数据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有2万多家医院,规模、等级各不相同,能否参与头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
聚焦医疗创投的青桐资本方面认为,医疗大数据的商业变现分为B端、C端两个部分。其中B端使用者主要包括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目前这块需求旺盛。而在C端的变现路径并不通畅,主要原因是用户对病症描述普遍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