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篇质疑某外卖平台运用算法进行杀熟的文章引发热议。用户肖先生表示,自己经常点同一家饭店的外卖,自从开通了会员,自己点购外卖的配送费不降反增,他本人对此非常不解,“那我开会员的意义在哪儿?”

文章引发热议后,相关外卖平台联系了肖先生,针对他提出的质疑,平台方给出的回复是,配送费上的价格差异,是由于系统缓存而导致的误差。但对于这种说法,肖先生并不认同,“我尝试了很多次,一周之内都是这种情况,缓存的说法肯定说不过去。”

据中消协介绍,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投诉不断增多,问题的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问题,集中体现在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和流量算法等方面。

在用户和这些APP打交道的过程中,同样也有其它令大家担忧的问题不断出现,比如APP偷听现象。那么APP偷听是否存在呢,技术专家对此进行了测试。

在测试程序中,专家生成了一条时长为120秒的语音,技术人员将语音数据导出后,经过核对,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此外,经过对比实验,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那么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偷听手段,是否在市面上的APP中被滥用了呢?

专家对此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有APP将语音上传后对用户进行偷听。

那么平台对用户作出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据专家介绍,主要是通过对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专家提示,用户可以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里找到麦克风权限,检查目前有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根据自己的需求,用户是可以随时关闭对APP使用麦克风的授权的。

APP治理工作组的专家们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检测的时候,还发现很多APP存在隐私政策篇幅长,用户难以读懂,账户也无法注销等诸多问题。

数字化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便利之外的诸多安全隐患也不免让人担忧。关于信息时代保护个人隐私问题,央广评论员张彬认为:

互联网时代依托技术开发出的APP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技术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数据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由于其价值所在,很多企业在经营中受到诱惑,就会有不自律的行为。在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当中,对于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就有着明确的要求。


保护数据,一方面是加强个人的防护,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自律,不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并采取有效的信息保护措施。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把惩处做到实处,才能杜绝此类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