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近几年,极端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有所增加,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亟需一个更精准、更高效的气象系统来为人们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气象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受到科技的影响, “互联网+气象”已经成为气象领域的新发展生态。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互联基础使得它在缩短气象信息传播链条、提高传播效率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为气象服务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传播媒介;而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让“互联网+气象”的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程充满了智慧。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气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公众定制化气象服务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气象作为数据庞杂的行业,观测资料、预报数据、各种气象要素、分钟级数据、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数据积累、遍布全球的气象观测网络等组成了庞大的数据体系,然而只有数据是不够的,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精细化的气象监测预警和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有了可能,通过数据之间的融合,挖掘其中的关系,减少了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时间。

大数据+AI,墨迹天气让天气预报将不再仅仅只是天气

对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用户而言,精细化的气象监测预警与公众位置、风险偏好和行为目的相结合,可使人们获得量身定制的气象服务。墨迹天气作为气象服务的领军者,通过与专业气象机构合作和时景社区的上传功能,每天搜集到海量的数据,为量身定制气象服务提供了可能。基于海量数据和气象知识,人工智能可以去学习这些气象数据在历史上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大数据,从而做到分钟级、公里级的短时预报。随着数据量的增多,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会使预报越来越精确。目前,墨迹天气可以为公众提供0-2两个小时的短时预报和2-8小时的短临预报,还可以提供8小时到15天的中长期预报。目前其“短时预报”可以达到公里级和分钟级的预告,告知用户其所在地未来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以便在出门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另外,在AI的加持下,短时功能可以让许多场景智能化,比如“穿衣指数”会告诉你出行穿什么样的衣服;“钓鱼指数”会告诉钓鱼爱好者何时适合钓鱼。

行业定制化气象服务优化升级趋势不可逆转

“互联网+气象”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并不仅仅限于大众,对于行业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能源、水利、民航等领域,对定制化气象服务的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国早期的气象服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迹象开始缓解,并逐步走向正轨。面向各行业的需求,新技术的运用改进了传统专业气象服务的模型和算法,气象服务优化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2015年6月国家气象局公布了开放中国气象信息的法令,将在2020年之前实行全面开放,并鼓励民营资本与气象局合作,我国的气象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

大数据+AI,墨迹天气让天气预报将不再仅仅只是天气

虽然我国在气象服务商业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墨迹天气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B端商业化服务战略,并在行业定制化气象服务方面卓有成效。墨迹天气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等配送平台合作,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配送模型,基于该模型,帮助饿了么等客户制定未来2小时的配送计划,降低天气因素对外卖订单的损失。不仅如此,墨迹天气还与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签署协议,专门开发雨雪、大风天气的图片识别功能,以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目前,墨迹天气的气象B端商业化服务已覆盖至政府气象单位、物流运输、末梢配送、保险、旅游出行等各个领域。

打造平台——用户——平台链条,提升气象服务精度

“互联网+气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要打造信息闭环,使用户的使用数据回流并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互联网+气象”除了让用户和行业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中获得巨大价值和最佳体验外,还需要建立反馈和数据回收机制,有效填补气象灾害和天气实况的监测空白,让气象服务将更加精细化。

墨迹天气打造的实时天气社区——时景社区,每天约有十万天气照片上传到时景社区,总气象图片资源达亿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实时天气图片社区。一份公开数据显示,墨迹天气拥有的用户数量级每天融合后的数据达百亿级,总数据量更是已经达到数千TB。时景社区海量的数据支撑起了新的气象服务功能,比如,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下,未来手机AI拍摄的云的画面与数据结合可以辨识出云的分类,并分析出该云彩背后所蕴含的天气信息,将给大众和行业带来更大的便利。

我国的气象服务市场刚刚起步,“互联网+气象”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预计,到2025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墨迹天气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坐拥海量的数据体系和5亿多的用户基础,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将会给气象服务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